當前位置: 東方風力發電網>商學院 >哲理人生 > 一年時間快速提升自己,我做對了這3件事

一年時間快速提升自己,我做對了這3件事

2017-09-19 瀏覽數:1876

昨晚和朋友去大排檔吃宵夜,酒足飯飽之后,發現他兩眼無神地盯著桌上的空啤酒瓶:

  昨晚和朋友去大排檔吃宵夜,酒足飯飽之后,發現他兩眼無神地盯著桌上的空啤酒瓶:
  
  “講真,畢業后出來工作這一年多,我好幾次想重新回去讀書。”
  
  我詫異地看著他,靜靜地聽他繼續說下去。
  
  “現在的自己,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沒有目標、沒有沖勁。上班隨便應付一下,下班后只想趕快回家躺床上玩幾局王者榮耀。”
  
  他苦笑著低下頭,擺弄著手里的啤酒瓶蓋:“我雖然看不到10年后的生活,但我可以看到10個月后的自己,肯定和現在一模一樣。”
  
  我對他的話深有感觸。
  
  很多人畢業之后,再也不想花時間去學習、讀書。不要說下班充電了,畢業后能完整看完的書都沒有幾本。
  
  終日渾渾噩噩,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不滿意,想要掙脫出目前的麻木,卻又下定不了決心改變自己。
  
  《北京折疊》的作者郝景芳說過:
  
  “人最終要走上一條由自我意志推動的路。那種意志你可能一時看不清,卻能感受到它和周圍磕磕絆絆的摩擦。
  
  摩擦越劇烈,人就越痛苦。而你越痛苦,就越說明周遭環境和你的意志之間不匹配,所以你不得不改變你的處境。”
  
  改變處境,其實并不難。工作之后,一樣可以給自己定下目標、花時間提升自己。
  
  一年時間快速提升學習和工作能力,從這3件事開始。
  
  1、制定切實可行的日?;顒颖?br />   
  哈佛大學曾對當年的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于目標的調查: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后,哈佛大學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成績,幾乎生活在社會中下層;
  
  剩下那27%沒有目標的人,他們的生活不盡人意,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一個人如果長期沒有目標,得過且過,自然會對生活感到厭倦,容易精神疲乏,甚至造成憂郁、焦慮等癥狀。
  
  想要走出這種困境,首先應為自己訂立生活目標。
  
  《整理的藝術4》中提出:應該為自己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日?;顒颖?。
  
  還記得清華學霸馬冬晗的學習計劃表嗎?
  
  緊湊的時間表和執行計劃能夠指引、約束自己,逐步消除對學習和工作的懈怠與遲鈍。
  
  每天的計劃表越長越好,因為當這一天結束時,不論你完成了大半,或者全部完成,都會讓你很有成就感。
  
  因為制定計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你會看到,自己的目標正逐漸變得清晰,自己正一步步朝著目標的方向靠近。
  
  有人說過:人的一生,不該是隨機游走,也不該是按部就班,而是在確定了坐標的象限內越走越遠。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但想要過得充實高效,離不開為自己制定確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
  
  2、用嗑瓜子的方式學習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坐在電視機面前嗑瓜子,不知不覺就嗑了一兩個小時,嘴唇都發麻了仍然停不下來。
  
  如果我們換個規則,讓你這一兩個小時內,只能嗑,不能吃,瓜子仁要留下來最后一次性吃完,是不是就覺得沒那么有意思了?
  
  這就是因為反饋的周期拉長了。
  
  人喜歡嗑瓜子,因為嗑瓜子在兩秒之內就可以得到反饋。而相比之下,學習的反饋周期就顯得無比漫長。
  
  所以,《整理的藝術4》里提出:長時間的學習需要的不是毅力,而是讓人能夠長時間持續的機制和方法。
  
  知覺領域里有一個詞叫“功能可供性”,簡而言之就是“讓人不由地想做某事”。
  
  比如,看到自行車筐里放著垃圾,不由地就想把垃圾扔出去;看到氣泡膜上的氣泡,就不由地想把它們捏碎。
  
  想要養成學習的習慣,關鍵在于設計一個讓人不由地想學習的機制。
  
  這個機制可以是:
  
  一群擁有共同目標的學習伙伴,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你會覺得勇氣倍增;
  
  在社交網絡上匯報自己的學習進展,把每天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寫到各類社交平臺上,通過給自己施加壓力,強制執行力就會大大提高;
  
  學習和工作上有所進步時,獎勵自己一份好吃的甜品,讓學習的欲望與獎勵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
  
  “可視化”學習,設定了每天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后,在一天結束時回顧一下是否完成了這個目標。
  
  只有不依賴毅力,導入能夠促進自己不斷學習的機制,才能讓自己自發地想去提升自己。
  
  3、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看過一個俞敏洪的訪談。
  
  有人問他: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讀書?他回答說:
  
  “我工作確實非常繁忙,一年中可以用來閱讀的完整時間最多也只有幾天,因此,我只能利用大部分零碎時間去讀書,每年閱讀的一百本書基本上都是用零碎時間來閱讀的。”
  
  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手邊總是有書。
  
  過去帶紙質書相對麻煩一點,出差的時候他都會在行李箱里裝幾本書。
  
  后來有了kindle電子書之后,他會在出差時下載幾本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然后利用路上的時間閱讀。
  
  在北京,他平均每天有2到3個小時的時間是在車里,他都會用來閱讀或處理工作。
  
  在旅途中,不論是在火車、飛機上,他都會用讀書來打發零碎時間。
  
  社會人和學生在學習上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時間的長短,平常要上班的社會人沒法一次學習很長時間。
  
  然而,正因為時間短反而能更集中地學習,避免因長時間學習而產生倦怠感。
  
  時間管理學中有一個方法叫“瑞士奶酪法”,即在一個較大的任務中見縫插針地利用零碎時間,而不是消極等待整塊時間的出現。
  
  早起后、上下班、等人時、吃飯時、睡覺前,我們可以將這些無所事事、很容易在刷手機中浪費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
  
  梁秋實說過:零碎的時間最寶貴,但是也最容易丟棄。
  
  在這個獲取知識越來越便利的時代,我們只有利用好這些零碎時間,每天堅持學一點東西,才能增加個人產能、最終達到想要的目標。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時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這是《約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句子,看到的瞬間感覺戳心不已。
  
  二三十歲,最可怕的便是隨波逐流,終日無所事事。
  
  然而,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無所事事的風險最高。什么都不做的人,最終很可能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被時代拋棄。
  
  多少人在工作后忘掉了初心,忘記了曾經為了一個目標可以堅持到極致的自己。
  
  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意,是你想要進步的證據。年輕時的投資肯定能收回成本,只有不斷學習下去,你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共勉。

【延伸閱讀】

標簽:

閱讀上文 >> IP營銷,品牌企業如何招其“魂”
閱讀下文 >> 中間商的價值,是過濾器,還是下水道?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al-hams.com/school/show.php?itemid=25454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商學院

久久久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17|久久人做人爽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精品久久久久无码字幕|玖玖月日本美女38|免费永久黄色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