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東方風力發電網>看資訊 >其他消息 > 訪談|秦海巖:“雙碳”目標下,中國風能產業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訪談|秦海巖:“雙碳”目標下,中國風能產業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2021-08-11 來源:保爾森基金會 瀏覽數:1646

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推出“對話綠色金融”訪談系列,攜手全球綠色金融業界領袖,共同探討綠色金融主流化的具體挑戰,提高國際資本市場對綠色金融的認識。2021年,綠色金融中心特設立“碳達峰碳中和投融資實踐及展望”專題訪談系列,邀請來自全球業界的專家深入探討金融及各產業部門的碳達峰碳中和投融資實踐,并對未來進行展望,希望他們的真知灼見能啟發更多的創新思考。

  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推出“對話綠色金融”訪談系列,攜手全球綠色金融業界領袖,共同探討綠色金融主流化的具體挑戰,提高國際資本市場對綠色金融的認識。2021年,綠色金融中心特設立“碳達峰碳中和投融資實踐及展望”專題訪談系列,邀請來自全球業界的專家深入探討金融及各產業部門的碳達峰碳中和投融資實踐,并對未來進行展望,希望他們的真知灼見能啟發更多的創新思考。
 
  秦海巖
 
  世界風能協會(WWEA)副主席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秘書長
 
  秦海巖現任世界風能協會(WWEA)副主席、國際電工委員會可再生能源認證體系(IECRE)副主席、全球風能組織(GWO)執委、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秘書長、國家海上風電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北京鑒衡認證中心(CGC)主任。
 
  在全國風力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擔任委員,并作為獨立專家受聘于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世界銀行(WB)等多個國際組織。深度參與我國《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十三五”、“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等重大政策制修訂工作。
 
  Q&A:作為中國風能產業主要的官方行業協會、對外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的窗口,風能專委會具體在哪些方向開展工作,助力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答|一是成立相關工作組,破解行業發展中的關鍵阻礙。在2020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風能專委會聯合全球400余家風能企業發布了《風能北京宣言》,圍繞進一步加快全球風電發展發出了設定支撐碳中和目標的產業發展規劃、依法建設良好產業政策環境、將風電打造成綠色復蘇新動能、推動電力消費側的綠色革命、建立更加緊密的國際合作機制等五點倡議,并提出“‘十四五’期間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于6000萬千瓦,到2030年累計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累計至少達到30億千瓦”的目標。在“北京宣言”框架下,風能專委會聯合企業、科研機構成立了生態環境、土地政策、海上風電等方面的多個工作組,旨在采取具體行動破除風電發展中存在的各類阻礙,確保上述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是發揮行業智庫作用,服務政府科學決策。風能專委會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的制(修)訂,以及國家重大戰略決策咨詢,為國家和地方政策提供前期研究和技術支撐。比如,經過與主要風電企業座談溝通,收集整理來自各方的意見,提出了關于“十四五”風電發展的建議。
 
  三是開展產業研究,提供深度咨詢。比如,風能專委會牽頭國家能源局“風電機組退役及更新管理政策研究”,調研國內外風電機組退役和更新的政策體系,分析全國風電市場及機組退役空間,探討風電機組退役、更新、技改、延壽的技術和政策難點,旨在解決大規模退役機組及配套設施處理的技術、經濟和環保等問題;參與“可再生能源電力后補貼時代政策機制框架研究”課題項目,提出了國家補貼停止后支持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體系的相關建議。
 
  四是組織科普宣傳活動,傳遞低碳綠色發展理念。近些年,風能專委會形成了以風能攝影大賽、最美風電場采風以及大、中、小學生科普講座等定期舉辦的特色科普宣傳活動,還圍繞傳播科學家精神、建立科普教育基地、開發原創科普產品、組織創新性科普活動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Q&A: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在“十三五”期間形成了一條覆蓋風電開發建設、設備制造、技術研發、檢測認證、配套服務的成熟產業鏈。而在“十四五”期間,風電各環節的技術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您覺得風電產業未來最值得關注的技術創新方向有哪些?(請列舉三個)
 
  答|一是共性技術方面的研發。“十四五”期間,推動基礎材料、關鍵工藝、核心部件等方面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是風電行業通過進一步技術創新來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核心路徑。關鍵共性技術能夠為某一領域技術發展或新產品開發提供支撐,是整個產業進步和創新的基礎,對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產業質量、生產效率有很強的帶動作用。為此,需要國家加大對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支持,使有限資金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共性技術上發揮更大價值。同時,應加快公共技術研發試驗平臺建設,可由第三方中立機構牽頭,企業共同參與,以國家投資為主、企業集資為輔的方式,建設起傳動系統、葉片、軸承等研發試驗平臺。
 
  二是機組大型化方面的創新。對于風電而言,無論是機組容量,還是葉片,一直朝著更大、更長的方向發展。目前,我國風電機組最大單機容量已經達到11兆瓦,最長葉片的長度達到107米。應用更大的風電機組,有效提高了風能利用效率,并大幅降低初始投資、安裝施工成本、運維成本等,由此帶動度電成本持續下降。風電度電成本的下降最主要的貢獻來自于發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而不僅是造價的下降。最新的風輪葉片直徑已經突破200米,可以預計未來3~5年,度電成本可以再降一半。西北部風能資源好的地區,現在大概為0.3元/千瓦時,5年后將降到0.15元/千瓦時。中東南部現在為0.4元/千瓦時,5年內會降到0.2元/千瓦時。近海風電的度電成本將在5年內降到0.4~0.5元/千瓦時,遠海風電的度電成本將在8年左右降到0.4~0.5元/千瓦時。這還沒有包括機組可靠性和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技術應用帶來的疊加提升效應。
 
  三是智能化、數字化應用方面的創新。近年來,新一代信息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風電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智能化、互聯化成為風電產業的重要特征。
 
  在選址環節,基于高精度風電場功率預測微觀選址技術、大數據中的尺度建模技術和衛星遙感的物理建模技術,智慧選址模式正在逐步取代費時、低效的傳統方式。
 
  在運行中,借助現有技術,通過感知并預測所處環境變化,系統能夠自動采取不同控制策略,做到降載增壽,提高發電效率。在運維環節,通過在風電場安裝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系統,并結合資產完整性管理理念,故障維修已經從事后轉向事前,并在運維方案定制和成本優化方面開始發揮作用。未來,更廣泛的監測傳感、物聯技術應用以及建模仿真能力提升,將逐步促成數字孿生技術的實現,讓風電資產的運營和改造從中受益,這有賴于監測技術和經濟性評價方法的進步。
 
  此外,通過數字化信息整合行業資源、改變產業鏈互動和資源調配方式,將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需要行業重新審視,并改變現有的合作模式。
 
  Q&A:風電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主力軍,“雙碳”目標對于風電產業無疑是重大機遇,在此高速發展的機遇期,您覺得中國風電產業仍將面臨哪些困難或挑戰?(請列舉三個)
 
  答|第一個挑戰是,開發規模如何保證,開發空間如何布局。“十四五”期間,風電要實現每年5000萬千瓦以上的新增裝機,但如何布局開發空間是最大的問題。解決不好,產業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快速增長。為此,“三北”“中東南部”“海上”,“三駕馬車”缺一不可。
 
  “三北”地區風電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送出和消納。“十四五”,對于“三北”地區來說,面對更大的裝機規模,依靠特高壓外送難以在短期內解決風電消納問題。而逐步壓低火電廠,尤其是自備電廠的發電量,將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伴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快碳減排進程,今后每個企業在發展中,都需要將“碳”作為重要的考量。而風電既是零碳的,也將成為最便宜的電力。這種稀缺資源,可以吸引對低價、清潔電力需求量大的產業向“三北”地區轉移。“三北”地區應當立足于將風電零碳便宜的“價格洼地”,轉變成工業企業的“價值高地”。
 
  中東南部風電發展的最大癥結在于開發建設用地方面的束縛。風電是最節地的發電技術?,F在廣泛使用的圓錐塔筒,地下基礎部分深埋至少2米,不會影響耕種,而露出地面的承臺部分占地不到100平方米。以5MW機組為例,開發1億千瓦裝機需安裝2萬臺機組,占地200萬平方米,即3000畝,占地非常少?,F在,風電用地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國家能夠給予更為靈活、更具彈性的用地政策。風電憑借經濟性高、占地少、環境友好等優勢,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接下來,我們應推動在更多村莊安裝風電機組,以此盤活鄉村的土地資源、旅游資源、產業資源以及農村集體性資產。
 
  海上風電“國補”取消后,產業怎么走?當下,海上風電還不具備平價上網的條件,仍需政府提供適當的支持,助推其在未來三年內過渡到平價上網。目前,僅有廣東提出了地方補貼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希望中央和沿海省份能夠出臺扶持政策:加強統籌規劃,堅持集中連片開發,單體項目規模應不低于100萬千瓦;送出系統工程由電網負責投資,成本納入輸配電價;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重點產品與項目的開發,實現跨越式創新;成立海上風電發展促進基金,推動項目長期貸款利率降至3%以下。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構建優勝劣汰、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競爭秩序。當前,行業中出現了一個不好的勢頭——設備“價格戰”。如果大家的競爭是基于質量技術標準,在一個基準線上進行價格比拼,顯然無可厚非。最怕的是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質量和可靠性一定是行業發展的底線。
 
  第三個挑戰是,走向100%可再生能源后,電力系統怎么辦?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意味著風、光在未來電力系統中的占比將高于80%,甚至達到100%,這對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首先需要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跨省區的聯絡線路建設,提高跨省區的電力交換交易能力;二是提高配電網的智能化水平,整合分布式電源、儲能、負荷等資源,進行協同化運行控制和市場交易。
 
  其次應當加快靈活性電源建設。一方面,充分利用電力系統內傳統電源的靈活性資源;另一方面,發揮各類儲能技術的優勢來滿足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調度需求。
 
  此外,還需建立適應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需要的市場化機制。借助能源互聯網技術構建下一代智能電力系統,電力能夠按照市場需求實時定價,從而回歸真正商品屬性,價格將取代頻率成為調節供需平衡的有效信號,從之前的供應按需求調整變為需求“隨風而舞”“隨光而動”。
 
  Q&A:綠色金融的發展對于推動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綠色金融工具如何能更好地支持風電產業發展?可能面臨怎樣的挑戰?請您舉兩個例子說明。
 
  答|伴隨著開發的大幅提速,可再生能源對資金的需求會非常大。然而,傳統金融機構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收益和風險認識不足,雙方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可再生能源項目融資成本高。突破可再生能源的融資瓶頸,一是要靠政府引導和激勵,二是靠市場化的金融創新。
 
  政府的引導和激勵是可再生能源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具體手段和措施包括:激勵政策,如固定電價、全額保障性收購等;財政資金直接支持,如科研、示范項目的資金支持;財稅政策,如減免各種稅收等;政府或國際組織設立各種基金,提供低成本融資支持,如建立絲路基金、氣候基金、全球環境基金等;開發性金融和區域性金融創新,如擴大亞開行、亞投行等機構對可再生能源的關注。此外,還包括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能源開發建設等多種方式。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推進這方面的工作。2021年6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工作的通知》,將風電等能源類基礎設施納入REITs試點項目申報范圍內。這有助于吸引社會資本為風電行業投入權益資金,盤活存量資產,將回收資金作為資本金投入新一輪風電行業建設中,會有效提高風電企業的再投資能力,為風電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市場化金融創新是支撐可再生能源長遠發展的內生力量。此類工具更加豐富多元,可塑性和市場適應性強,具體形式包括綠色債券、互聯網金融、眾籌保險資金、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產業投資基金、碳融資、BOT以及PPP等。
 
  最后,要消除金融界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界的信息不對稱狀況,構建一個成熟的產業生態系統,關鍵的措施是建立統一的項目評價標準,使項目的風險和收益透明化、公開化。
閱讀上文 >> 天津2021年7.24GW風、光項目名單: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華電位列TOP3,年底并網2.5GW
閱讀下文 >> 中國海上風電“新人”巨資收購歐洲風電巨頭二手船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al-hams.com/news/show.php?itemid=63398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看資訊

久久久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17|久久人做人爽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精品久久久久无码字幕|玖玖月日本美女38|免费永久黄色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