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東方風力發電網>聊市場 >專家分析 > 低風速風電,下一個藍海

低風速風電,下一個藍海

2017-06-20 來源:《風能》雜志作者:夏云峰 瀏覽數:5706

  技術進步帶來的則是經濟性的提升。據三一重能研究院副院長胡杰測算,在湖南,風電項目的收益率要達到10% 以上,年利用小時數必須高于1750 小時;而要把收益率提高到14%、15%,年利用小時數就不能低于1900小時。 
  記者從多個渠道拿到的資料則顯示,2016年,湖南全省的風電設備平均年利用小時數為2125 小時,部分風電場甚至達到2500 小時左右。這意味著,大部分項目都能獲得較為可觀的收益,投資回收期大大縮短。比如,位于郴州的太平里風電場因投運后的發電能力遠超設計值,預計將在5 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 
  在湖南的示范帶動下,中南部低風速風電市場吸引了眾多投資商的目光。神華新能源華中區域籌建處主任龍云漢就表示,未來3 年神華將與擁有地域和技術優勢的中車株洲所共同開發約300 萬千瓦的風電項目。 
  雖然湖南的風電開發已經卓有成效,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如果將5 米/ 秒作為技術開發指標,湖南可開發的風資源達2800 萬千瓦,目前僅利用了1/10,仍大有可為。” 
  這個結論同樣適用于全國范圍內的低風速區域。據國家氣象局評估,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風速在5 米/ 秒以上達到經濟開發價值的風資源技術可開發量接近9 億千瓦,可挖掘的空間還很大。而在范寶林看來,這個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因為隨著  新機型的推出,能夠實現經濟性開發的最低風速將從目前的5 米/ 秒下探到4.8 米/ 秒,甚至更低。 
可以說,隨著經濟性的提升,前景廣闊的低風速地區勢必將成為我國風電開發的下一個“藍海”。
  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湖南等低風速地區,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形復雜,風資源分布差異性大,風電項目建設將是更加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設計方案。這一點上,業內有待提高。 
  湖南省電力設計院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周晟向記者解釋,當前制定布機方案時,主要還是基于發電量最優,而較少結合建設條件來考慮全局的經濟性。對于低風速風電來說,要采用專業協同、專業融合的方式,整合電氣、土建等環節,在優化布機方案時,必須充分考慮與反復研究建設成本和收益,確保整個風電場的全局經濟性最優。這就要求包括開發商、設計院、整機商以及施工單位等所有參與方緊密合作。尤其是,整機企業作為其中核心的一環,必須根據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在角色上進行重大轉變,更加深度地參與項目的開發。
  劉年來對此的理解是,山地風電場的特點是場址地形地貌的復雜性,整機企業應著眼于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實現從賣設備到賣服務轉變,從單一供應向綜合處置轉變,全面提升綜合技術水平。 
  事實上,這也是國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門近些年來重點引導的行業趨勢之一?!讹L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就明確提出,在可研設計階段推廣應用主機廠商帶方案招投標。 
  目前,包括中車株洲所在內的不少整機商都在進行相關布局。 
  據悉,中車風電確立的“十三五”總體戰略思想是,快速由機組設備提供商向風電綜合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升級。此前,除了涉足機組供應和運維服務外,這家公司還積極將業務鏈條向前端延伸,進入測風、微觀選址等環節。 
  中車株洲所風電技術中心副主任王靛向記者透露,他們正在與國家氣候中心、法國美迪公司進行合作,通過整合全球先進的技術與經驗,打造風資源分析、評估系統平臺。目前,平臺已經基本搭建完成,正在進行內測,預計今年6 月可以開放公測。通過該平臺,可查詢到全國各地30 年間的氣候狀況,包括風速、風向等風資源數據,以及沙塵、雷暴、冰凍等災害天氣情況。 
  “當然,建立風資源平臺只是第一步。真正轉型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后,提供的將是包括測風、微觀選址、機組選型、道路和輸電線路施工等在內的一攬子方案。”王靛補充道,“這是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大特點,也是我們積極打造‘風電場優化設計’‘場址控制策略定制’‘風電資產管理’三位一體的風電項目全生命期盈利最大化解決方案windProfitTM 的原因所在。”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對提高項目收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面,通過從全場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通盤設計風電場,可以將施工方案做到既有條件下的最優,最大限度降低整體成本。 
  另一方面,通過深度參與前期環節,整機企業可以更加全面掌握場址區的風資源和環境氣候特征。“有了這些一手信息,我們就可以對機組進行有針對性設計,或者采用更加個性化的布機方案。比如,針對南方山區雷雨和冰凍天氣多的特點,可以強化機組的防雷、除濕以及除冰性能。還可以根據風資源的分布情況,因地制宜地采用安裝不同類型機組的混排方案。從而提高機組投運后的可靠性,進一步提高風能利用效率。”范寶林說。 
  智能化技術的全新應用場景 
  面對更低的風速,加長葉片和升高塔筒是提高機組捕風能力的最直接手段。因此,高塔筒、大功率、長葉片就成了目前低風速風電機組的標配。 
  然而,在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新能源院院長劉小松看來,這種方式顯得“簡單粗暴”,不僅會帶來載荷和成本增加等“副作用”,也無法很好地應對山區多變的風向和風速。他認為,單就機組而言,更重要的是,必須通過增強系統自學習能力、優化智能控制系統來提升風電機組的整體性能。 
  這也是目前低風速風電開發中呈現的另一大趨勢,即廣泛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手段,使開發和運維環節高度智能化。 
  自國家于2015 年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各個整機廠商紛紛加大了對機組智能控制系統的開發力度。 
  現在的通行做法是,在控制系統中加入多個優化控制策略,借助模型,讓機組及時對外界風速和風向變化做出反應,使葉輪始終處于最佳的捕風角度上,并避免因強陣風引起的超速故障等。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還嘗試根據整個風電場的風資源特點,為每臺機組定制個性化的控制策略。王靛告訴記者,“在低風速的復雜地形下,每個機位點的風速、風切變、湍流是不一樣的,而且機組之間還有尾流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如果整個風電場只用同一種控制策略的話,控制效率肯定無法達到最高。下一步,需要根據周邊位置的風速、風向、湍流特點,為各個機組配備專屬控制策略。” 
  當然,這只能算是“初級”的智能化應用?,F在,部分企業已經在進行更大膽的嘗試,將人工智能的核心——機器學習引入到控制系統。這實際上是給機組裝上了一個“超強大腦”,使它具備通過自學習來獲得經驗的能力,能夠依據外界條件自主調整運行狀態。 
  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認為,機器學習非常適合應用于風電開發中。因為機器學習離不開數據,而借助大量傳感器和高速數據傳輸線路,正好可以將風電場產生的海量實時數據輸送給系統,供其進行反復訓練。 
  除了機組,機器學習應用的另一個主要場景將是運維環節。 

標簽:

低風速
閱讀上文 >> 2017年中國風電葉片市場占率分析
閱讀下文 >> “十三五”風電如何破繭重生?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al-hams.com/market/show.php?itemid=33238&page=2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聊市場

久久久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17|久久人做人爽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精品久久久久无码字幕|玖玖月日本美女38|免费永久黄色网址